【課程思政大家談】 立德樹人守初心,培根鑄魂育新人

發布者:信息發布員發布時間:2024-01-09浏覽次數:51


為深入開展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與探讨,在師生中營造課程思政學習的良好氛圍,bevictor伟德官网“學生講課程思政”團隊将搭建各方學習交流平台,采訪校内外課程思政方面的優秀教師、專家邀請專家老師對學生授課進行點評談談對“學生講課程思政”活動的建議分享教學經驗等,通過師生互動、教學相長,促進學生授課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

本期對話嘉賓

應葉,博士,副教授

主要科研研究方向:化學教育、分析化學等。已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主要教學方向:本科生《專業英語》、《化學學業成就評價》、《化學教育論文寫作》、《化學課程與教材》;研究生《專業英語》、《課堂教學研究》、《化學教育測量與統計》、《化學課程與教材研究》;通識課《現代生活與化學》等。已完成上海師範大學一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等教學項目。多次參加省部級教學競賽,獲得首屆上海“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展演”一等獎、首屆上海市師範院校教師智慧教學比賽一等獎、首屆長三角師範院校教師智慧教學比賽二等獎、 第二屆上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非語言類外語教學學科優秀獎。


師說新語Q&A


應老師您在課程思政教學等比賽中屢獲佳績,您在課程思政上有豐富的經驗,請問您在講課程思政的時候覺得困難是什麼?

答:難點首先就是在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收集上。一談到課程思政,就會想到去談中國的科學家、科學家們艱苦卓絕的研究探索精神,例如侯德榜的制堿工業這一類型的事例一路從初中講到大學,經常被提到,其實我們可以試着跳脫出固定思維,多思考課程思政元素的意義賦予以及課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切入點設置。我們可以着眼于化學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抓住化學對于環境的影響,與其他的元素進行多元的結合,選擇合适的切入點,由教師把握二者之間的聯系與關系需要深入到怎樣的程度。例如,在我的獲獎課程中,選擇了疫情這一時事熱點,以拉曼光譜為切入角度,賦予了人文情懷以及社會責任感的思政元素。


在真正落實課程思政之時,很容易出現“課程”與“思政”兩層皮的問題,您認為該如何真正地将“課程”與“思政”進行有機融合?



答:要做到三個統一:思想的統一、内容的統一以及語境的統一,也就是說要做到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理念相統一、思政元素的内容與課程内容相統一以及思政講解與專業講解的語境要統一。在思想以及内容的統一上還是要回到對于課程思政元素的意義的賦予以及切入點的尋找上,在進行“課程”的講解上,講解的程度與深度以及與“思政”元素的統一,是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琢磨的。此外,在語境的統一上,“課程”和“思政”其實是兩種語言體系,有各自的表達方式,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一個過渡,也能夠很好地避免二者脫節的問題。


在課程思政中包含了學科知識和思政點,您認為這與跨學科教學有怎樣的聯系與區别呢?



答:首先在聯系上,無論是課程思政還是跨學科教學都是在打破學科界限,注重本學科與其它學科的聯系,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

其次在區别上,

1.它們的出發點不同。跨學科教學是因為單一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不夠用時,所産生的一種與其它相關學科相結合的跨學科整合。而“課程思政” 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

2.二者培養的能力不同。跨學科教學重視本學科知識解決其它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而“課程思政”是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比如: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

3.課程的資源不同。跨學科教學的資源主要集中在那些與本學科的知識和實踐相關聯的内容上。因為在不同學科的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互為聯系,所以可以相互溝通和整合。而“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主要隐藏在各門課程的知識發現和形成中。因為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以每一門課程都蘊含情感、态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求,比如科學态度、人文素養、工匠精神、生态文明理念等,這是課程資源,也是思政資源,是專業課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也是所有專業課程為什麼都能進行“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

4.最後,是二者的教育形式的不同。跨學科教學是因單一學科的局限需要擴充相關學科知識,所以教學内容是明确的,讓學生看得明白,分得仔細。而“課程思政”往往采取一種比較潛隐的形式滲透于專業課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接受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及道德規範的熏陶。


當今素質教育在不斷被強調,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更是被提上了首位,您覺得課程思政活動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了怎麼樣的作用?我們如何可以更好發揮課程思政的優勢呢?



答:素質教育主要強調兩個方面,一個是思想道德,一個是能力培養。課程思政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側重于對于學生思想方面的一個隐性教育,同時在能力培養上也是對于學生思辨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談到化學,似乎就是“危險”“污染”的代名詞。借助課程思政這一載體,學生能夠更多地看到化學給社會所帶來的積極的影響,切身體會到化學助力科技強國的推動作用,針對化學之于社會的作用進行反思。同時,也能夠改變身邊人對于化學的刻闆印象,提高社會責任感,最大程度地發揮課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優勢。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但是在中學階段開展課程思政往往還是容易成為老師的一言堂,您認為該如何在課程思政中提高學生的認可度與參與度?有什麼具體的做法可以推薦嗎?

答: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更多的是側重于它的隐性功能,老師應該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對于思政這一元素消化能力進行具體設計。例如針對大學,學生一點就通,而對于低學段的學生則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進行引導,添加需要思想性的内容,從而提高學生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可以通過和其他多種教學方式進行協同,例如啟發式、任務驅動式等,還可以借助于小組彙報演示這樣蘊含着價值觀的活動。還可以通過挖掘時事熱點以及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結合學生真正感興趣的知識,讓學生願意主動地查找資料進行彙報,借助于類似于“項目”的形式,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認可度。


項目化學習也是最近大熱的教學方式,您認為在課程思政中可以怎麼運用項目化學習呢?



答:項目化學習可以是自己課程之内按照大單元或者核心概念設計的内容,也可以是不同課程之間的打通,而課程思政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能夠串聯起知識的一條主線。由于不同課程内容之間的語言體系以及關注點都是不同的,在呈現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恰當的載體進行串聯,每個課題都在闡述自身角度的故事,導緻課程的每個階段都是割裂的、支離破碎的,而借助于課程思政的形式能夠找到一個不同學科之間所共有的思政上的共通點,建立起課程的順序性。


立德樹人守初心,培根鑄魂育新人

課程思政更多的是需要發揮其隐性的教育功能,停留在一堂課上的滲透是不夠的,我們更希望達到細水長流,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這其中需要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還需要教師不斷地創新與實踐。而無論是課程思政,還是新課标中所提出的項目化學習,形式不斷變化,内核始終不變。究其根本,都是為了能夠全方面地培養學生,從而走出更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有志向投身基礎教育的化材學子而言,要夯實學科基礎,鍛煉自己育德和育智的能力,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團結奮鬥、挺膺擔當。

采訪:鄭雨晴、周祎玮、楊亦颉


Baidu
sogou